国际合作

《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青藏高原研究专刊网络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2-10-16

10月12日,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以下简称NREE)编辑部召开青藏高原研究专刊网络研讨会。会议聚焦青藏高原研究热点,从亚洲水塔失衡、青藏高原隆升时间和机制、亚洲气候重组与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植物物候变化及驱动机制、青藏高原草地变化与适应性管理、青藏高原碳循环过程等角度,全方位展示近年来青藏高原研究和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大科研成果。 

研讨会由NREE编辑部主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在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北京部举行。

姚檀栋院士发言

陈发虎院士发言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名誉所长、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陈发虎院士,学术副所长、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丁林院士,副所长朴世龙院士,TPE计划联合主席、中科院外籍院士朗尼·汤姆森,TPE计划联合主席、中科院外籍院士陈德亮,NREE编辑Erin Scott以及专刊作者和科研骨干代表出席会议。Erin Scott首先介绍本次青藏高原专刊的背景情况,并与朴世龙共同主持了本次会议。 

姚檀栋院士介绍了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和第二次青藏科考(STEP)的定位目标和发展战略,提出TPE和STEP共同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为:1.第三极环境变化会对水资源和碳循环造成怎样的影响?2.多圈层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会产生哪些关键环境风险?3.泛第三极的主要遥相关作用有哪些?4.TPE和STEP能为当地、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适应提供哪些建议?陈发虎院士介绍了青藏高原所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成果,并重点介绍了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朗尼汤姆森院士回顾了TPE的发展历程,提出TPE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主要聚焦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未来将会更关注如何建立第三极变化与全球变化的联系。他强调,TPE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注青年科学家培养,为全球面对共同挑战储备人才。陈德亮院士表示,TPE将继续聚焦地球系统科学,开展跨学科研究,整合第三极研究资源,搭建为全球科学用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平台,他重点介绍了目前在TPE框架下开展的WCRP-CORDEX旗舰项目,这一项目将有望实现第三极地区气候模型精度的历史性突破。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需要加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关注和布局,尤其是灾害预警防范方面的研究工作。 

据悉,10月11日在NREE正式出版的《青藏高原研究专刊》包括6篇综述文章和2篇评论文章,是我所和第二次青藏科考标志性成果的重要体现。姚檀栋等发表的“The imbalance of the Asian water tower(亚洲水塔失衡)”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亚洲水塔失衡的过程和影响;沈妙根等发表的“Plant phenology changes and driver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青藏高原植物物候变化及驱动机制)”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青藏高原植物物候时空变化、驱动机制及生态与气候效应;王艳芬等发表的“Grassland changes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青藏高原草地变化与适应性管理)”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青藏高原草地时空变化趋势及驱动机制;陈槐等发表的“Carbon and nitrogen cycling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青藏高原碳氮循环过程)”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青藏高原碳氮循环变化及驱动机制;丁林等发表的“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ibetan Plateau uplift(青藏高原隆升时间和机制)”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青藏高原的差异性隆升过程和深部动力学机制;吴福莉等发表的“Reorganization of Asian climate in relation to Tibetan Plateau uplift(亚洲气候重组与青藏高原隆升)”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亚洲气候重组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此外,姚檀栋等还发表评论文章介绍了“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张凡等发表评论文章介绍了亚洲水塔水质保护的措施。 

《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是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刊载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权威的高质量综述、观点和评论文章。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地球科学领域取得了众多引领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此次青藏高原焦点专刊是《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期刊首次就特定主题组织专刊,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中的引领地位。 

会议现场和线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