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下简称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设,围绕青藏高原水资源、生态环境、战略资源、国土空间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关键问题,布局“高寒区大气-水体相互作用和环境安全”、“高寒生态变化与生态安全”、“大陆碰撞隆升与资源环境效应”、“区域地球系统模拟与预测”、“区域可持续发展与重大工程支撑”五大领域方向,开展前瞻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打造成为“引领性平台型”的国际一流实验室。
根据实验室建设需要,自即日起面向国内外从事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征集2022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截止日期为2022年8月26日。依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进行资助。
二、开放课题资助范围
1. 亚洲高山地区冰川灾害过程与机理研究
针对目前亚洲高山地区已发生多起冰崩、冰湖溃决等灾害事件,研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山地冰川的快速变化机理,研发适用于评估和预报山地冰川灾害过程的动力学模式,搭建高时空分辨率、不同复杂度的冰川数值模拟框架,开展典型山地冰川灾害的诊断和预估模拟,保障当地社会经济、基础建设工程和人民生命安全。
2. 江河湖源水循环过程及机制研究
以青藏高原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怒江和色林错、纳木错、拉昂错等重点流域为关键研究区,开展区域多圈层水循环关键要素的高精度系统观测,研发和优化多尺度水文-气候耦合模型,准确量化水循环各关键组分的贡献量,揭示流域-区域尺度的水循环过程和对大气-生态的影响过程,并厘清其变化机制。
3. 青藏高原-北极-热带海洋联动研究
以北极和青藏高原的放大增暖现象为出发点,基于地气相互作用中的能量和水分循环规律,不仅探究高原及整个欧亚大陆的积雪、土壤冻融循环过程与北极海冰及高纬度积雪相互作用的时间尺度和物理途径;还进一步分析高原感热异常等由陆-气相互作用引起的持续性热力异常对南亚夏季风环流建立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影响及机制,最后定量给出欧亚大陆关键区地气过程在北极-热带相互作用中的贡献。
4. 青藏高原热源与东北夏季降水关系研究
青藏高原会通过显著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影响我国及全球天气气候。利用再分析资料和实地观测数据,研究春季青藏高原热源影响东北夏季降水的物理过程与可能机制。最后通过设置敏感性实验,分析高原热源对于土壤湿度和东北夏季降水的具体影响。
5. 青藏高原湖-气CO2通量监测与源汇评估
通过在青藏高原若干典型湖泊布设水、碳通量分析系统,监测非结冰期湖泊与大气间的碳交换,利用遥感反演监测期间的湖泊水质参数,分析不同湖泊类型、湖泊水质变化和气候变化对碳交换的影响,揭示湖-气CO2通量的时空分异,开展青藏高原湖泊对碳源汇的贡献的初步分析。
6. 青藏高原近代湖泊沉积物碳埋藏的时空分异研究
通过对青藏高原现代湖泊沉积速率、沉积有机碳、无机碳等研究成果的梳理,补充部分湖泊沉积速率和有机碳、无机碳含量的分析,建立数百年来不同特征时间断面(小冰期、现代温暖期、1990s以来湖泊扩张期)湖泊的碳埋藏速率和数量,评估湖泊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对碳固定的贡献。
7. 跨境大气污染传输事件对高原空气质量影响的定量研究
针对青藏高原跨境污染物定量评估难、传输通量不明等问题,基于高原监测、遥测与遥感等系统数据分析,结合大气化学模式和资料同化等技术手段,明确不同污染物(如PM2.5、BC、CO和O3等)在跨境传输过程中的关联,明晰其环境指示意义,构建外源污染物跨境传输事件的快速判别方法并精细化传输过程,全面揭示跨境污染物向高原输入的传输途径与空间影响范围。
8. 青藏高原冰冻圈环境微生物汞甲基化研究
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从微生物分子生态学角度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环境微生物汞甲基化特征,同时结合甲基汞相关地球化学参数探讨青藏高原多种冰冻圈要素(冰川、积雪和冻土等)中甲基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明晰冰冻圈甲基汞分别在高原季风气候区和西风气候区的时空格局、驱动因子以及潜在特有微生物介导汞甲基化机制。研究成果可为未来综合防控有毒污染物对冰冻圈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提供应对策略和科技支撑。
9. 青藏高原碰撞隆升及其对地球宜居性的影响研究
重建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汇聚过程,厘清青藏高原地块地壳加厚及隆升的机制,探究其对地球深部碳循环的影响,揭示岩石圈尺度的壳幔相互作用演化与地球宜居性演变的耦合机制。
10. 喜马拉雅-藏南地区新生代隆升动力学机制研究
探究印度-欧亚碰撞带深部动力学与浅表时空差异性隆升的耦合关系,揭示碰撞作用下岩石圈尺度深部-浅部相互作用的特征、规律和动力学机制。
11. 班公湖-怒江洋威尔逊旋回时空重建
重建班公湖-怒江洋从打开、生长、俯冲-增生到闭合演化过程,探究青藏高原早期(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前)的形成与隆升机制。
12. 喜马拉雅地区新生代化学风化历史
围绕“大陆碰撞隆升与资源环境效应”,针对当前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全球变化关系不清这一现状,基于具有精确年代控制的喜马拉雅地区新生代盆地沉积,开展该地区的化学风化和物源演化历史研究。
13. 末次冰盛期以来雅江中游重点区域古生态系统重建
基于古环境DNA手段,系统重建青藏高原雅江中游重点区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生态演变,聚焦雅江中游的人群出现、牧业兴起和农业发展与生态系统变化的关系等问题。
14. 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人类生存与环境适应
针对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晚更新世不同阶段的人类遗址,了解该区域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文化面貌和内涵,探讨新石器起源和农业起源的机制和模式。
15. 光辐射对青藏高原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
围绕“光辐射如何影响青藏高原凋落物分解过程”这一核心科学问题,通过野外长期观测、室内控制实验、模型模拟等手段,结合凋落物特征、微生物属性等关键影响因素的测定,构建青藏高原多类型凋落物分解关键参数数据集,揭示不同光辐射梯度对高原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大小及其作用机制,解析光降解和微生物分解对凋落物分解过程的相对贡献,深化高原凋落物分解转化过程的理论认知。
16. 区域碳循环的大气观测方案研究
基于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同化方法,探索构建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碳收支评估的大气温室气体观测方案,提出系统的大气观测选址的科学方案。
17. 青藏高原草地围栏格局对荒野度的影响
青藏高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其荒野是野生动物主要的栖息地,当前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与荒野度保持矛盾凸显。聚焦青藏高原荒野度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全球前沿和研究热点,阐释青藏高原荒野度变化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推进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草地可持续管理,提升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18.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稳定性
围绕变暖背景下高山灌丛生长和更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探讨不同增温情境下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弹性和稳定性,服务于高寒生态系统安全和可持续管理,为对未来气候变化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案例。
19. 青藏高原地球系统模式中陆气交换模拟的关键参数确定
在青藏高原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的框架下,通过野外观测和多源卫星数据的同化或优化,为陆面模型提供青藏高原区域的格点化陆面关键参数值(例如土壤质地、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参数化方案的参数等),提升青藏高原陆面状态和通量估计能力,支持青藏高原地球系统模式的改进。
20. 基于深度学习的冰缘地貌高精度遥感识别
针对气候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冰缘环境影响的加剧,以及传统冰缘地貌调查方法的局限,利用深度学习和高分辨率遥感对地观测的新进展,研究冰缘地貌的高精度遥感识别方法,支持对青藏高原等大区域冰缘地貌的快速调查与变化监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数据支持。
21. 青藏高原人地关系与安全屏障建设模式
围绕青藏高原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查明高原地域系统差异性特征及区域发展分异规律,选择2-3个典型区域或代表性地域类型,分别从生态屏障、发展特色、安全支撑等维度,重点解析其地理背景、主导关系与成长路径,构建适合高原特殊环境与区位的人地关系评价指标与测度方法,发展基于多目标权衡下高寒脆弱区安全屏障建设有效模式。
三、开放课题申请办法
1. 申请者应为助研(讲师)及以上职称的在职研究人员,具有三年以上相关领域的研究经历(至少有一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SCI论文),40岁以下者优先。
2. 申请者须与室内固定人员以合作名义申请,室内合作者作为课题责任合作人。申请者同一时间只能担任一项开放课题负责人。
3. 每个开放课题总经费为15-30万元人民币,期限一般为两年。
4. 申请者须按本年度资助范围撰写《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申请书》(见附件1或附件2),并于截止日期2022年8月26日前将申请书PDF版及答辩视频(10分钟)发送至重点实验室邮箱tpeser@itpcas.ac.cn。
5. 开放课题每年集中审批一次。依照 “公平竞争、择优支持” 的原则,申请书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后,确定资助与否。成功获得资助者在课题执行期间同时聘为实验室的客座研究人员。
6. 开放课题负责人应在执行期满一年时提交《开放课题进展报告》(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并附发表的论文全文PDF、论著和实验数据等。评审委员会对报告进行审查后给出评审意见,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不合格者以及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提交进展报告者,终止资助。
7. 在开放课题结题前一个月,开放课题负责人应填写并提交《开放课题结题报告》(纸质版和电子版)。报告内容应包括工作总结和成果目录等,并附发表的论文全文PDF、论著和实验数据等。评审委员会对报告进行审查后给出评审意见,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予以公示。逾期不按要求提交结题报告者,取消其今后申请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的资格。开放课题资助的研究成果可享受实验室年终绩效奖励,并对成绩突出的课题,实验室可进行滚动支持。
8. 对于课题执行过程中违反科研诚信的课题负责人,暂停其今后申请资格。
9. 课题经费管理采用包干制,可参照青藏所财务和科研相关管理办法行。
四、成果管理
1. 开放课题资助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知识产权归课题负责人与实验室共同所有。
2. 开放课题产出的论文、专利、专著和奖励等,必须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中国(英文: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ibetan Plateau Earth System,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TPESER),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为第一或第二单位署名。
3. 被资助课题发表论文时,同时须在致谢栏或首页第一标注“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及开放课题编号”或“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Open Research Fund of TPESER, Grant No.***”。
本申请指南的解释权与修改权属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欢迎国内外从事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来室工作!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旭、王信国
地 址:北京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 编:100101
电 话:13573831371;010-84097113
传 真:010-84097079
邮 箱:tpeser@itpcas.ac.cn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