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在京举办第二期“ATES丝路文明国际大讲坛”。本期讲坛由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史所)承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线下会场在自然科学史所。
ATES主席、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所长陈发虎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研究员,蒙古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岗巴特教授,以及来自国内外的共100余位中外学者参会。张柏春在致辞中表示,中亚是人类沿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史所已有不少学者对丝绸之路科技史展开研究,但对古代中亚科技文明发展的细节还了解不充分,ATES提供了很好的合作交流平台,让中外科学家加深彼此理解,为今后深入开展合作提供机遇。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比鲁尼东方学研究所副所长卡里莫娃(S.U.Karimova)教授做了题为《中亚的古代科学家:从花剌子米到兀鲁伯》学术报告。中亚地区自8世纪后,涌现出一批杰出科学家,在整个世界科技史上都占据突出位置。卡里莫娃在报告中指出,中亚很早就掌握了玻璃、制陶、药学等知识,该地区早已存在的农业文明为科学知识提供了肥沃的应用土壤,天文学和数学有助于当地人兴修水利和运河系统、进行贸易,很快在科学上有所建树。她还介绍了与乌兹别克斯坦有渊源且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
岗巴特介绍了蒙古高原丝路传播的相关情况,陈发虎院士、张柏春研究员、咏梅教授、陈巍副研究员、郭园园副研究员等围绕报告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
丝绸之路是人类扩散和跨大陆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牵头成立了“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 Association for Trans-Eurasia Exchange and Silk-Road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ATES是联合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开展丝绸之路沿线气候环境变化、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历史地理、环境考古、技术考古等研究的多家科研院校的学者专家组成的科学研究联盟,旨在理解旧石器文化和人类扩散、新石器文明与农业传播、路网与城镇变迁、丝路科学技术交流,环境变化与丝路文明演进等重大科学问题,相对应设立五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协调相关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具有实质性合作的国际科学研究联盟,为丝绸之路沿线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科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为进一步提升ATES联盟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与相关研究领域前沿一流科学家交流与互动,促进丝路文明研究国际合作平台建设,ATES联盟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牵头,与ATES其他合作单位联动,共同启动了“ATES丝路文明国际大讲坛”活动。该论坛为系列的高水平学术报告,每3个月举办1期,每期论坛将邀请1位在气候环境变化、环境考古、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学术领域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做报告并互动交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丝路文明研究领域的整体水平,科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