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2025 PlateauPlus 复杂系统与地球科学国际暑期培训班”在西藏林芝市正式开班。本次国际暑期培训班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巨型高原研究会(International PlateauPlus Association, PlateauPlus)联合主办,得到了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卓越研究群体等单位和项目支持,培训班由清华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联合国“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计划、广东省产学研促进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协办。培训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数据共享与国际交流合作。
此次培训为期两周,邀请了来自中国、德国、英国、美国等18位复杂系统与地球科学领域的权威专家授课,吸引了来自中国、埃及、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国、伊拉克共和国等全球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优秀青年学者参与。培训内容涵盖复杂系统理论方法、地球系统建模、冰冻圈遥感、生态监测、极端气候与灾害、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碳中和与政策等国际前沿交叉领域,课程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圆桌讨论与实操培训,旨在通过多学科融合与国际协作,推动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迈向更高水平。
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潘小多正高级工程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研究员,波茨坦大学Jürgen Kurths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国际暑期培训班主席李新研究员,国际暑期培训班创始人浙江大学陈晓松教授,国际巨型高原研究会(PlateauPlus)代表平凡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梁尔源研究员、聂晓伟研究员、教育处刘晓晨处长,清华大学刘竹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樊京芳教授等专家出席。与会院士专家围绕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重要地位、地球系统科学的复杂性及其跨学科研究前景等展开深入交流。
陈发虎指出,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第二期资助项目“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卓越研究群体”进一步聚焦多圈层相互作用机理、气候系统临界变化、人类世环境适应、交叉方法论创新等核心科学问题,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他鼓励青年学者深入学习系统科学方法,勇于提出问题,在系统思维和学科交叉中孕育创新突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科学智慧。
平凡代表国际巨型高原研究会(PlateauPlus)主席丁林院士介绍了研究会相关情况,PlateauPlus于2024年在北京正式启动,旨在联合全球六大巨型高原的国际研究学者及团队,推动构造演化、生态环境与人类适应领域,跨区域、跨学科、全球化的综合研究。此次培训班是PlateauPlus举办的首届培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希望学员们充分利用此次机会,拓展国际视野,建立长期合作网络。
聂晓伟结合“可持续发展十周年”介绍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雅江流域水、气候、生态、能源的综合分析结果。他指出,本次暑期学校邀请了世界知名专家与青年学者,内容涵盖机器学习、青藏高原动力过程等前沿议题,深化跨学科对话交流,将为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提供重要支撑。
陈晓松回顾了首期国际暑期培训班的举办过程,强调通过“拥抱不适区、提出天真问题、建立持久合作”的科研理念,激励青年学者在青藏高原这一“天然实验室”中破解地球系统科学难题,以集体智慧应对全球气候危机。
李新表示,复杂系统理论正成为理解地球系统运行机制的重要研究范式。本次暑期学校融合物理学、地球科学、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方向,系统性地探讨复杂系统理论在气候变化、地质过程与生态系统等领域的前沿应用,为全球青年科研人才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培养平台。他特别感谢陈德亮院士、陈发虎院士、丁林院士、陈晓松教授等联合主席在课程设计、学术指导和组织筹备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他强调,此次活动不仅是学术盛会,更是促进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期待与会学者碰撞思想火花,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开幕式现场
据介绍,首届“复杂系统与地球科学”系列活动由昆明理工大学主办,为复杂系统与地球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次培训班不仅延续了国际化的高水平师资阵容,更将研究视野聚焦青藏高原这一独特地域,吸引了更广泛的国内外青年学者参加培训,彰显了学术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附件: